时间: 2025-01-19 04:10:27 | 作者: 化工原料
6月26日上午,广东三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分别救助三位白血病患者,广东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总数在全国率先突破2000例。
6月26日,广东三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收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得知自己的配型成功,我特别激动、特别高兴!”这三名捐献者中,有一名是中山三院儿童血液/肿瘤专科的医生戴振源,“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重症血液病患儿,深知血液病患者的痛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
戴振源还记得,接到骨髓库打来的电话时是上午八点多,他刚刚结束一个夜班,瞬间就兴奋起来,感觉自己“无比幸运”。
原来,2022年9月,戴振源在中山三院儿科发起了一个“勇者计划”项目,用各种方式鼓励病房中的白血病孩子更好地面对疾病,当时,他和科里不少同事都去进行了骨髓捐献登记,结果,只有他在登记一年多后就得到了跟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
32岁的戴医生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经过供患高分辨配型,健康体检等一系列程序,他于6月26日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在采集室中,他的血液从一边手臂静脉中流出,在血细胞分离机中“过滤”一遍后回流入另一边的手臂静脉中,宝贵的造血干细胞就由机器“过滤”并留存下来。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戴振源也希望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公众,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可能影响身体健康,“随技术发展,现在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已经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做骨髓穿刺了,我感觉除了几天前打‘动员剂’(帮助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扩散(动员)到外周血中的一种药剂)时有一点点不舒服,其他都没什么“。
当日的另一名捐献者陈浩 ,男,36岁,2019年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2024年4月接到与患者配型相合的通知。第三名捐献者文萍,女,22岁,2023年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也在2024年4月接到与患者配型相合的通知,他们与戴振源一起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三名志愿者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三份饱含着爱心和祝福的“生命种子”由专人分别送到患者所在医院,移植入患者体内,点燃患者生命的希望。
广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史先东,广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青蕾到采集现场慰问捐献者, 向捐献者颁发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感谢捐献者挽救患者生命的大爱善举。
据了解,广东省红十字会系统自2001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01年8月广东省实现第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2020年12月实现第1000例捐献,2024年6月实现第2000例捐献。
中华骨髓库广东省管理中心主任吴梦晴表示,每千例捐献速度不断加快,从工作启动之初的“20年捐献1000例”发展到如今的“3年半捐献1000例”,说明社会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不断提升。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省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达15万人,捐献造血干细胞2000例,库容使用率1.3%,年度捐献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捐献总数及库容使用率均居全国第一。
公众怎样寻找自我身边的捐献登记途径?吴梦晴介绍,公众可以在广东省红十字会或中华骨髓库广东省分库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都能够正常的看到各地的干细胞捐献报名采样点。
据介绍,广东省21个地级市依托当地红会和血站建立工作站,已设立了176个报名采样点,形成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协同共进、联动共推的工作模式,很多登记捐献者都是在进行无偿献血时了解到有关信息,一同登记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捐献采样只需要在献血时额外进行少量的血样采集,入库后等待之后的患者配型申请,若配型成功,会有骨髓库相关工作人员与捐献者取得联系,进一步确认捐献意愿与具体捐献流程等事宜。
如果捐献者遇到了配型成功的患者,采集造血干细胞可以在哪里进行?据介绍,目前广州、深圳、东莞、汕头等地有七家定点合作采集医院,为捐献者就近捐献、奉献爱心提供便利;省内有33家移植医院完成在中华骨髓库的备案,方便省内患者检索配型及就医;全省共有53个红十字捐血献髓志愿服务组织,1.2万余名红十字志愿者活跃在全省各地,参与宣传招募、捐献者采集陪伴等服务工作,为规范高效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提供保障。
截至目前,广东省报名入库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达15万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000例(这中间还包括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境外患者捐献24例)。
捐献者年龄比例:18至35岁的捐献者1588人,占比79%;36至45岁的捐献者376人,占比19%;,46至55岁的捐献者36人,占比2%。年龄最小的捐献者19岁,年龄最大的捐献者55岁。
捐献者职业分布:捐献者来自全省各行各业,有学生、医护人员、公司职员、公务员、工人、自由职业者等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根治白血病、重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要成功进行移植,重点是捐献者和患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必须相合。
仅有少数患者能在同胞兄弟姐妹中找到相合的配型,大多数患者需要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配型相合的捐献者。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称“中华骨髓库”)的建设,是一项通过汇集社会各界爱心,以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的方式来挽救白血病等重症患者生命的公益事业。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容量超过345万人份,有17800多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患者生命。
广东是重症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白血病的发病率也高,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需求量大。目前广东省分库已拥有15万人份志愿捐献者资料,但还满足不了临床患者的移植需求。
采集造血干细胞如同采集成分血一样简单、安全。在整个采集过程中所用的器材都经过严格消毒,耗材一次性使用,确保捐献者安全,到今天都没有因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报道。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般的情况下,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年龄在18-45岁、身体健康的公民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管理中心(电话)或各地红十字会、血站联系,填写志愿捐献者登记表并采集约8毫升血样,即可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志愿捐献者的血样经HLA分型检测,有关信息会被录入到中华骨髓库数据库中,等待患者检索配型。当患者检索到与某位志愿捐献者配型相合时,便可做捐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