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15 19:23:35 | 作者: 化工原料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9月12日消息(记者 沙晓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提醒:近期“红眼病”进入流行季,需高度警惕。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易在学校、托幼机构、企业等人群聚集场所暴发流行。
人们常说的“红眼病”在医学上称之为急性结膜炎,因细菌或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在炎症的刺激下,导致眼结膜血管的扩张,而表现出外观的充血状态。
眼红、刺痛、异物感,或伴有畏光、流泪,会有较多分泌物,病情较重者甚至伴有体温升高、身体不适等全身症状。
因“红眼病”患者的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细菌或病毒,若接触了环境中患者遗留的分泌物易导致染上“红眼病”;或不洁水源的接触,以及在较多的灰尘、粉尘环境中揉眼等,均为引发“红眼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会传染,且传染性强,常出现聚集性发病。“红眼病”主要是接触传播,“看”并不会导致“红眼病”。
发现眼红时,应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在治疗期间,若发现视力出现下降,应及时复诊,以免耽误治疗。
遵医嘱用药及休息,避免烟雾和强光刺激眼睛;眼部不要化妆,不戴隐形眼镜;避免和他人握手;避免到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房、游泳池等公共场所。
常选用抗菌或抗病毒滴眼液滴眼,睡前使用眼膏涂眼,对于严重的结膜炎,可能会全身使用抗生素,疾病治疗后期若伴有眼部干涩等不适,可加用人工泪液滋润眼睛。
大部分的急性结膜炎有自限性,一般在7-10天会得到一定效果的控制,少部分人由于自身体质差异,可能会在10~14天左右出现加重的表现,在结膜炎好转后仍可能在1~2月时间内出现眼部干涩等不适。
眼药水眼膏必须专用,不要与他人共用;一眼患病时注意防止另眼感染:点眼药水时头偏向患侧,避免眼药水和眼部分泌物流入健眼。有眼药水或分泌物流出时用消毒棉签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拭去。
“红眼病”患者不与他人共同使用洗漱用品,如毛巾、面盆;使用过的毛巾、面盆等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避免与他人握手。暂不使用一些公共设施(如公共泳池、蒸汽房等)。幼儿患者暂不送幼儿园,未清洁的双手莫接触公共设施。
新学期新开始,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同学们有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海南省疾控中心提醒同学们做好红眼病、手足口病、登革热、流行性感冒、水痘等重点传染病防控。
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自觉眼睛有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患者有着非常明显的眼刺激症状,表现为刺痛、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以及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
2.不接触小伙伴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不要在校医室触摸治疗使用过的医疗器具;
6.接触电脑键盘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尤其是使用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公共键盘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特征,5岁以下孩子较容易中招,该病症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4.手足口病高发期,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由于会剧烈疼痛,又被称为“断骨热”。当出现突然发热(有时可达39℃),同时伴有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或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有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应主动就医并告知医生近14天的外出史。假期去过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的小朋友需格外注意。
2.翻盆倒罐,清除或翻转倒置校园中废弃的容器、瓶子、罐子,饮用水容器加盖封口;
3.填塞外环境中的竹筒、树洞,防止积水,废弃轮胎放在避雨的场所或者遮盖防积水;
4.前往过登革热疫区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暴露,避免蚊虫叮咬;
5.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涂抹于皮肤的外露部位,或直接在衣服上喷洒;
6.避免在媒介伊蚊活动的高峰时段外出,早晨或傍晚学习或外出玩耍时注意个人防护;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飞沫为主,也可通过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潜伏期为13天,患儿发病后17天均具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可引起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人群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尽量在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习惯。常通风,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3.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后,应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及时进行报告。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易感者(未得过水痘也未接种水痘疫苗者)接触病人后绝大多数会被感染,因此常常在托幼机构、学校引起聚集性发病。感染后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发热、瘙痒。
1.接种疫苗。预防水痘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12月龄至24月龄接种第1剂次,4岁至6岁接种第2剂次。未完成2剂次者,补充2剂(14岁人群2剂次至少间隔3个月,15岁人群2剂次至少间隔4周)。
2.勤洗手。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3.避免与水痘患者接触。水痘患者须隔离至全部皮疹完全结痂干燥才可复课或返岗。
环境消毒通风。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用品,应采用通风、紫外线照射、暴晒、煮沸等办法来进行消毒。(海南日报记者马珂)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以上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责任编辑:郭微微
专题 牢记嘱托 奋楫争先——沿着习在海南考察的足迹看变化海南专题